“崩潰”
在我們見面前,陳直剛剛經歷了一次“崩潰”。
“我感到沉重,至少目前不太適合采訪?!痹诩s定采訪的前一晚,他忽然要求取消會面,在微信上留下了如上解釋。
兩天前,一家以流量著稱的視頻自媒體剛剛上線了有關他的視頻短片《90后農民工意外走紅:“他是中國的一個奇跡”》。這是他第一次出鏡接受采訪。他承認自己對此非??粗?,等剪輯完成的短片最終推送后,他幾乎刷了下面每一條留言和評論。然后,他崩潰了。
有人批評他對妻子態(tài)度冷漠;有人指責他只顧自己讀哲學,不懂得賺錢養(yǎng)家,讓母親和妻兒受苦;有人吐槽他里面說的一些話;還有各種完全沒有來由的惡言惡語。
深夜里,他在微信上傾吐著自己的苦惱和受傷——他后悔讓妻子出鏡,“她不應該受到那樣的批評”;他懊悔自己不會說話,可能造成了“得罪”和“冒犯”的后果;對于因為自己的個性、缺乏賺錢能力導致的種種社會性困境,他感到了一種無力改變的絕望。
等我們見面時,陳直的情緒已經從這場風暴中基本平復下來,看上去平靜、安穩(wěn)。
他向我承認:意外出名、被公眾看見,總體而言給他帶來的影響是積極、正面的。他也認同:大多數讀者、網友對他是善意、支持的。然而,正是那些占少數的批評、指責乃至惡意中傷的毒刺,以冷不丁的方式扎進了他的心里。
“我覺得陳直身上還是有一種積極的力量,我覺得這是哲學帶給他的?!钡弥稍L如期進行后,鑄刻文化的主編陳凌云頗為欣慰。2024年5月,鑄刻文化出版了陳直翻譯的《海德格爾導論》一書。
一樁哲學意義上的公共事件
陳直1990年出生于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的一個農村。2021年11月7日,這個熱愛哲學的年輕人在豆瓣社區(qū)“海德格爾小組”上發(fā)了一個帖,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工,翻譯了理查德·波爾特的哲學專著《海德格爾導論》,想聯(lián)系出版社出版,并詢問是否可以以此證明同等學歷入讀大學。幾日內,這個帖子迅速成為豆瓣熱帖,豆友們積極回應,多位大V在網上評論、轉發(fā)。媒體隨后跟進,騰訊新聞谷雨實驗室以《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》為題采訪報道了他,這篇文章迅速成為閱讀量10萬+的網絡熱文。
在公共輿論空間,主流媒體、各方人士隨后展開了一場關于農民工身份和哲學的熱烈討論,有媒體稱陳直為“工廠里的海德格爾”。
世界是平的。擁有全球知名度的“明星哲學家”斯拉沃熱·齊澤克從一位中國B站up主那里得知了陳直的故事。2023年,他在其出版的新書《自由:無法治愈的疾病》的序言里熱情洋溢地贊美陳直,順道抨擊了海德格爾的“黑歷史”,批判了資本主義對人類的異化。
“我們應該慶祝像陳直這樣的奇跡——他們證明了哲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,哲學可以突然中斷我們日常生活的進程,讓我們產生困惑……今天,我們應該說:讓一百個陳直研究哲學——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找到擺脫我們不幸困境的出路?!?/p>
等到2024年5月《海德格爾導論》出版,這位“哲學界搖滾明星”的贊美被印在了新書的書封上,成為最醒目的推介語。
如果用哲學術語來描述,陳直不折不扣地成為了一樁進入國際視野的“公共事件”。
2024年6月9日下午,在杭州單向街書店的活動現場,我第一次見到陳直。
當時,他與中國哲學界的兩位重量級人物陳嘉映、孫周興一起坐在臺上。他低頭盯著自己的膝蓋,看上去緊張、局促。主持活動的浙江大學教授王俊做完開場介紹后,請陳直發(fā)言。他站了起來,拿著事先寫好的稿子,講述了自己為何要讀哲學,又為什么讀的是海德格爾。
他說,“我的經歷不是一個‘勵志故事’(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‘勵志故事’),我沒有從堅持學習哲學中獲得所謂的‘階層上升’、‘階層跨越’——這是‘勵志故事’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”
“我是第一次看到一個有關哲學的現場,會來這么多人。”透過厚厚的眼鏡片,陳嘉映眼神稍稍往上一瞟,對著麥克風緩緩道來。會場黑壓壓的都是人,書店的二樓也站滿了讀者,他們靠在欄桿上安靜地聽著。
“感謝陳直,他給我們哲學帶來了流量?!睂O周興操著一口濃重的紹興腔也肯定地說道。
這兩位名學者隨后一邊調度現場氣氛,一邊思想交鋒。陳嘉映回憶起自己在內蒙古插隊,一邊種地一邊讀哲學、翻譯黑格爾的“農民哲學家”歲月;孫周興則回憶起了自己當年高考落榜、準備拜師當泥水工的事,“本來我就是一個農民工,現在還是,而陳直其實不是,他原來是讀過兩年的大學生。”
對這位年輕的哲學學習者,三位學院派前輩所流露出的是小心翼翼的關心、呵護,以及某種難得一見的嘉許。事實上,王俊和孫周興不止一次地討論過該如何幫助陳直的話題。
自稱“不太關心社會上的事”的陳嘉映也很早就開始留意到這一事件。2021年,當《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》的報道轟動一時,曾有記者聯(lián)系他、請他談談看法,他照例婉拒了采訪,但推薦了一位專門研究“民哲”(民間哲學家)的青年學者。他隨后提出一個請求——希望記者把采訪的結果告訴他。
7月5日,“嘉映哲學”分上下兩篇推送了陳直的來稿——《何謂海德格爾的“本質性生存”?》。在我的印象中,這是陳嘉映個人學術公號里首次發(fā)布這樣的外稿。
被改變的,沒有改變的
一個周六的清晨,我和陳直約在了他所工作、生活的學校碰頭。
這是一所位于石家莊北郊的高等職業(yè)學院,教職工宿舍在老校區(qū)一側。6月的清晨空氣里透著沁人心脾的涼爽,老校區(qū)里大樹成蔭,鳥兒們在其中嘰嘰喳喳,以或低或高的聲部加入大合唱。
這也是陳直最喜歡的季節(jié)——作為一個南方人,他很怕冷。但他似乎沒有閑心關注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(jié),或者更哲學的說法——“現象”。當我提到有鳥兒在唱歌,他的反應有點懵。好一會兒,他發(fā)出“哦”的一聲,才意識到頭頂上傳來嘰嘰咕咕的鳥叫聲。
他穿著白T、牛仔褲,戴著一副黑框眼鏡,趿著拖鞋,領著我走進了宿舍區(qū)。我們一路交談著,對一個曾患有嚴重口吃近十年的人來說,他的口頭表達和待人接物超出了我的預期,雖然他不時會困于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想法。
“事件”引發(fā)的社會關注,悄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。2021年底,他收到了河北一所政法學院的面試邀約。通過面試后,他從廈門來到石家莊,在這所高校的??飺尉庉?。北京的出版機構鑄刻文化編輯、出版他翻譯的《海德格爾導論》,并提前支付了部分稿費。
相比過去,陳直的生活處境有了明顯改善。生活有了更多的穩(wěn)定性;與同事們的相處,讓他感受到被接受和接納??偟膩碚f,他自我評價“這兩三年過得很不錯”,雖然也免不了各樣小小的煩惱。
母親知道他如今在一所學校工作。給他打來電話時,第一句話通常都是問他是不是在上班。在這位勞苦了一輩子的婦人看來,兒子可以坐在辦公室里寫寫弄弄,不用下地干活、不去工廠流水線,等于是“啥也不用干”。這個暑假,她很期待能到他工作的單位來親眼看看。
有時,陳直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給母親傳遞了過于樂觀的好消息。
為期三年的合同將在2024年年底結束。他做好了最壞的打算——萬一學校不再和他續(xù)聘。之前,他考了駕照準備去開網約車,也在App軟件上注冊外賣騎手。但是,他發(fā)現開網約車如今已經很難賺到錢,“聽說一天開十幾個鐘頭,只能接到十來個單子?!?/p>
我們見面那天中午,他在結束采訪后匆匆趕往高鐵站。一家北京的文化工作室通過網絡聯(lián)系到他,約他見面商談合作的可能,“我不是太確定,先去看看吧?!?月底,他到南京做新書宣傳活動時,順道到上海一家公司接受一個面試。我和攝影師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等他結束。后來問他進展如何,他一時說不出個所以然,手上多了一本對方贈送的書。
萬一工作還是沒有著落呢?
陳直手頭正在翻譯一本批判現象學的哲學書,預計2025年出版,到時將有兩三萬元的稿酬。如果到時還沒找到工作,他打算干脆暫停一兩年,全身心投入到哲學學習上,包括翻譯一本他很喜歡的哲學書籍——《黑格爾詞典》。
妻子、母親,父親
亞里士多德說:“哲學起源于驚奇?!?010年,因為癡迷于哲學,陳直被杭州一所二本院校退學。
十年間,他輾轉于浙江、福建和深圳、無錫、北京打工,很多時候過著“三和大神”一樣的生活,做各種日結的臨時工,等賺到一點維持最低生存所需的錢后,他就把時間投入到哲學學習上,主要是海德格爾的思想。
2020年,他結婚,有了家庭和孩子。這個離錢或者賺錢一直很遠的哲學青年,現在有了一個必須面對的世俗責任——賺錢。
陳直和他妻子如今住在學校免費提供的教職工宿舍里。這是一排頗具年代感的老舊樓房里的一棟,室內墻面貼著潔白的瓷磚,看著簡樸、整潔。進門時,一位圓臉、兩頰紅撲撲的少婦站在水龍頭前,賣力地洗著浸在塑料桶里的衣服。她就是陳直的妻子。
這是一套兩室一廳,一間用作臥室;另一間擺著桌子和電腦,還有兩張單人床的床板,靠窗的墻上貼著一張釋迦摩尼像。床板上堆滿了書和各種資料。他現在有了更多的紙質書——有自己買的打折書,還有出版社寄給他的。在很長時間里,他沒有余錢買書,啃讀的許多哲學書籍是網上找到的電子書,他也把大部分讀書筆記直接寫進手機App里。
做完家務后,陳直的妻子躲進了隔壁的臥室,安靜地刷著手機。她愛追言情類的網劇和小說,不會跟陳直聊哲學,沒有對抽象問題的愛好。但兩人相處和諧。母親曾反復叮囑陳直,一定要對老婆好。
與眾多城市知識女性自我代入的想象不同,陳直的妻子對這段婚姻感到滿意。
臨近中午,陳直帶我在學校食堂里吃了便餐。我要了一碗炸醬面,味道不賴,要價11元。他要了一碗10塊錢的羊雜面,看上也是滿滿一碗。在學校工作,生活成本低了很多——陳直通常一頓飯花個七八塊。
我們正在吃面時,他用手機撥了一個電話,然后輕聲地用贛南方言跟對方交談著。掛掉電話后,他告訴我他要去給妻子打包一份炸醬面帶回家,“這樣就省得她自己做了?!?/p>
對一個追求形而上的真理、奉行苦修的人來說,婚姻、家庭到底意味著什么,是陪伴、牽絆,還是責任或義務?
在陳直的家中,我提問時謹慎地用了英文單詞。他回答:“是責任?!?/p>
他很愛他的母親。2020年回老家相親結婚,是他為母親做出的最大的人生妥協(xié)。此前,他抱有不婚的打算,出于現實處境,也因著個性——像康德、尼采、叔本華、笛卡爾、克爾凱郭爾這些大哲學家也都是獨身的。他結婚成家,一年后有了孩子,這讓母親在村里獲得了尊嚴和幸福感?!八窍M麅鹤佑幸粋€家庭,能過得更幸??鞓芬恍?。”
陳直的孩子留在老家,由他母親撫養(yǎng)。每半年,他會回老家一趟,妻子的工作更為忙碌,一年才回去一趟。長期分離,使得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感到陌生。這讓陳直的妻子很難過,但他自己很淡然,“可能我在(做父親)這方面不是一個很好的人。”
在他的人生中,父親的角色是與暴力、冷漠、無端的羞辱緊緊相聯(lián)的。關于他和他父親,是他人不能觸碰的話題——那個代際的傷口仍然裂開著。
他隱隱覺得相似的宿命還將延續(xù)到下一代。“我是希望能夠降低對他(自己的孩子)的不好影響。如果他不認我或者其他什么的,我覺得也沒有什么關系。只要他能對他的母親、對他的奶奶好一點,我覺得就夠了。至于他未來對我怎么樣,我基本都能理解的?!?/p>
陳直希望自己能賺到一些錢,讓母親、妻子過得好一點,讓她們有生活的保障。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,他就可以“離開了”。
“是出家的意思么?”我追問道,下意識地看了一下墻上的釋迦摩尼像。他有些猶豫,覺得這個說法不夠準確?!澳鞘菑氖浪咨钪型耆穗[出去嗎?”他點頭。
我提出想去他工作的新校區(qū)看看。陳直帶我去的交通工具,是一輛蘋果綠的小電驢,平時主要是他妻子上下班使用。從他載人的輕車熟路來看,這是這對夫妻外出的主要方式。如果在馬路上看到他騎著小電驢載著妻子駛過,這會是一幅溫馨的家常畫面,前提是你對他“脫軌”的人生一無所知。
“有的人天生就有著形而上的沖動。如果他生在西方,可以去修道院、讀神學,做牧師、神父或者其他。”在聊到陳直身上的異質性時,一位與他有過接觸的文化界人士評價說:“但在我們的文化里,這種人就會格格不入?!?/p>
“因為我們的文化太世俗了,我們不會和神角力,只會賄賂神仙。”在網絡的另一頭,對方打出無奈大笑的字符。
未來的林中路——何為“人的本質性生存”
離開陳直家之前,我又看了一眼墻上的釋迦牟尼像,想起他的種種故事。
陳直告訴我:他很敬佩這個人,尤其敬佩他的苦行主義。至于這位印度王子舍棄塵世間的一切,他不以為意,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,因為金錢、權勢、地位、家庭等等,“這些都不是我們本質性的東西?!?/p>
在我們的交談中,這也是他提到的頻率最高的詞——“人的本質”,以及“人的本質性生存”。事實上,他所遭遇的艱難、貧窮、孤獨、絕望,都與對這個命題或主動或被動的追尋有關。
我問陳直:到底何為人的本質性?“我想知道的,是你自己目前思考和探索的結果,不是你讀到的某個哲學家的理念?!?/p>
他說他現在還不是很確定,但是,他認為自己能夠在宗教中真正找到人的本質,尤其覺得能夠在印度教、佛教里找到,比如印度教吠檀多派的“梵”“我”同一的思想;在黑格爾、海德格爾后期的思想中,他也讀到了類似的觀點?!拔覠o法確定他們哪一種更接近真理,也許他們的想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。但是,我覺得基本上人的本質就應該在宗教中尋找?!?/p>
他一度有過出家的念頭。大約2017年左右,他曾到浙江的一家寺廟待了半個月。這是一段他不愿細談的經歷,因為跟他原本的期待落差極大——他發(fā)現:那里不像他以為的那樣。
這段糟糕的經歷讓他再次意識到錢的不可或缺性。如果沒有錢,生活很困難,即使是到了“那個地方”,還是要想辦法搞錢?!坝绣X的話,你更加自由了,不用受物質的約束了。”
對這位特殊的翻譯作者,鑄刻文化的主編陳凌云投入了額外的情感?!逗5赂駹枌д摗烦霭嬷H,他專門去石家莊見了陳直一面,感受到了他個性里的硬邦邦,也感受到了他的激情所在。他尤其關心著陳直的生計、著落,以及未來的可能性。
此前,鑄刻文化出版過一些處于貧窮乃至赤貧狀態(tài)的文學青年的作品。
陳凌云認為,相比陳直,這些文學青年熬出頭的一點可能性就在于,憑著他們自己的經驗和對文學的理解寫出的作品,就是此時此地可以被視為“作品”的作品,“無論是小說還是非虛構。我們可以無視文學圈、不顧主流,去支持這樣的寫作?!?/p>
“但哲學不太一樣。似乎很難想象,此時此刻某位哲學青年能寫出像維特根斯坦那樣的天才之作,甚至羅素也搞不懂。所以感覺陳直更難。當然,繼續(xù)通過翻譯去磨礪自己,似乎是可行的道路。但這條路如何走下去,超乎我的認知?!?/p>
作為比陳直大十來歲的“過來人”,陳凌云說,自己希望他在“本質性生存”之外,能夠多包容點各種各樣的“非本質性的生存”,“當然,他堅持自己也很好?!?/p>